扫一扫关注我们

70岁的新中国、82岁的新华书店和90后的我们

发布日期:2019-10-21  浏览次数:4576

70岁的新中国,在幸福的歌声中听到您

      祖国,对于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最亲切的词汇。她和我们小时候的记忆在一起,她与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她同我们一起从质朴的土地走向繁华的都市。

      如同故土、母亲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字眼。

      对我来说,是从一种声音中听到了你——新中国。

      我幼年生长在军营里,孩提时的记忆,不仅是珍贵的,而且深刻的,我从小听着军号起床,听着军歌长大。

      “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团结就是力量》就是我最早听到的歌曲,部队里习惯在开饭前唱歌,这便是最常唱的曲目。

      我那会儿还小着呢,也听不懂,但却能记住这句歌词。

      稍大些了,我上幼儿园了。老师教我们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娃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我便唱着这首歌走进了小学。

      上了小学,我学到了一篇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感到那么自豪,因为我爸爸就是这样最可爱的人呐。

      电影《地道战》我看了无数遍;歌曲《希望的田野上》,也唱了无数遍。从儿时起,我们在红色的教育中长大,新中国仿佛已经融入了我的基因中。

      长大了,我有幸能够在新华书店工作,在一场建军节的主题座谈活动中,认识了一位老红军,遗憾的是并没有得知他的名字。

      在沧桑的话语里,只能听到一些片段,关于战争、战友和信念。

      “信念是最重要的”老红军说,“如果你不打(仗),就没有新中国,我一步也不会退。”这就是新中国的分量,比泰山更厚重,比珠穆朗玛峰更挺立,正因为这样一位又一位的战士,才锻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钢铁,如旭日。

      我的父辈,没有经历过战争,我和父亲一样,是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祖国的花园里”。新中国犹如一曲豪情壮丽的谱线,发出一种铮亮滚烫的声音,在我们的热血中燃烧。虽然我没有听过为建立新中国而吹起的冲锋号、为打击侵略者而想起的炮声,但是,我们在谷粒丰收中,在孩子的笑声中,在欢歌的街区、在升旗的小岛,听到了被幸福奏鸣的声音,这是时代辉煌、繁荣昌盛的声音。

      如今,我从小生长的城市——合肥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飞速发展起来。

      70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沧海一粟。可对于合肥而言,70年却意味着沧桑巨变。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土路,到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从屈指可数的公路、铁路,到高铁、高速、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等健全完善的道路交通运输体系……这就是前进中的新中国,这就是合肥速度,也是21世纪的中国速度。

      此时,真想唱首心中的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是啊,新中国就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在这篇古老而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82岁的新华书店,存在于读者温暖的记忆里

      新华书店今年已经82岁了,说起来比新中国的历史还要悠久。新华书店走过了战争的硝烟,走过了改革开放、数字阅读、电子商务,有过质疑和阵痛,但却仍然保持初心,像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一样,成为合肥市无可取代的文化地标。

      合肥新华书店也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了。

      1958年91日,新华书店合肥支店正式更名为合肥市新华书店。那时候的新华店只有22名工作人员。

      同年,合肥市最早的一家门店——四牌楼新华书店投入使用。6年后,刘伯承元帅来视察过。7年后,首次开架售书。20年后的劳动节,国家重印35种中外名著,四牌楼新华书店出现半夜排长队购书的盛况。

      1990年,安徽青年作家王英琦在四牌楼书店签名售书,这是合肥市新华书店邀请签名售书的第一位作家。

      这之后的一年,我便出生了。

      周岁抓周,是我们当地的习俗,放置几样物件代表未来的职业,小孩子抓到哪样便预示着未来会从事什么工作。母亲在地上摆放了一些常见的玩意儿——算盘、首饰、书、一把吉他。后来听母亲说,把我放在地上后,我便径直爬到了书的旁边,抓住了一本大部头的书翻看起来,父亲“咔嚓”一按相机,便留下了我之后爱看书的证据。

      新华书店,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是每周末都要去打卡的地方。

      那时我才小学二三年级,对于小说甚为着迷。每周末,辗转几路公交车,去四牌楼新华书店,那时候的压岁钱全部拿去买书了,没有钱也愿意在书店里待着,仿佛那些是我油墨味道的朋友,在新华书店里工作也成为我小时候最初的梦想。

      大学毕业后,机缘巧合来到了合肥新华书店工作,参与了“合肥城市阅读空间”项目。在这里,我不仅了解了合肥新华书店的传统和历史,也了解了关于“老字号”的“新玩法”。

      2017年至今,合肥新华书店承接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城市阅读空间项目,这是一个集阅读、活动、休闲、展示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综合体。如同转型的三孝口新华书店、安徽图书城,以及重新翻修即将与合肥人再次见面的四牌楼新华书店一样,不再是服务单一、装修陈旧的代名词,而是能够赚足读者眼球,让人直呼“新华书店竟能如此惊艳”。

      设计装饰的美感、图书本身及延伸的乐趣以及新华人的在书中的用心,都交错于这些散落在城市社区中的文化体里,赋予阅读以立体魅力。当越来越多市民走进书店、走进家门口的悦书房,他们有机会同时享受纸面阅读、文化展示展览的视觉阅读、阅读沙龙互动阅读等多重体验,彼此交织的深度阅读网,让书店价值、辐射力尽可能实现了最大化,创造更多人与书、人与人邂逅的机会。从图书卖场到文化空间,再到生活美学磁场,新华书店正实现从传统零售到新零售时代的跨越。

       在新华书店工作的这两年,合肥这座城市高速发展,并且连续两年荣获最爱阅读城市,书店也慢慢多了起来。平常的工作中,能看见读书人的坚守,穿行于新华书店和悦书房,真正体会到了读书让城市更加文明。

      我看到青年人,小心地翻阅书籍,为了不让封面有折痕。

      我看到母亲对吵闹的小孩说:嘘,这里是书店不能大声说话,孩子便不再喧闹。

      我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老花镜,沉浸在阅读中。

      我看到结伴而行的同学们,放学后便来到悦书房习作。

      我仿佛看见读者在书店门口便抖掉了浑身的疲累和焦躁,走进书店,拿起书本,沐浴在“书香合肥”的氛围里,认识自我,懂得生活,开辟和享受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赞赏梁晓声先生对“文化”的解读: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同意艾默生对于“书籍”的诠释:书籍里的道理是高贵的,老一辈的学者汲取了他周围的世界,经过推敲,在心里把它重新整理好,再陈述出来。它进入到他心里的过程是人生,从里面出来的却是真理;进去的时候是短暂的动作,出来的却是不朽的思想;进去的是琐事,出来的却是诗歌。它过去是死的事实,而现在则成了活的思想。

      因为阅读,书店更美了,城市更美了。

      80余岁的新华书店,在新时代里让书香开始润泽更多市民,滋养城市文脉,文化因子在大都市扎根,渴望长成参天大树。

 

90后的我们,在用独特的方式爱国

      1949-2019年,新中国70岁了,对于这片土地来说,70岁却意气风发,正韶华。

      出生于90年代的我,在成长的时代,正值新中国高速。与80后、70后乃至经历更多岁月的人相比,或许我们的成长中没有“自卑、苦难和耻辱的国家记忆”;或许我们不够庄重,但足够深沉;或许不够严肃,但足够真诚;或许我们有着不被大众理解的独特行为,但却用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深深爱着祖国。

      对年青一代的我们,我想说,没有国家的稳定、和平、统一、强大,就没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存发展空间。我们充满了对中国经济和国家地位的自豪感。

      我们爱新中国,爱她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爱“中国号”巨轮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驶向更加光辉的彼岸。

      (皖新传媒  孙昕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