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安徽证监局开展辖区挂牌公司摘牌问题调研

发布日期:2019-06-24  浏览次数:8590

       近年来,安徽辖区挂牌公司摘牌情况开始增多,2017年有25家摘牌,2018年有43家摘牌,摘牌公司总量居全国第8位,居中部六省第2位,背后原因值得深思。为更好地开展日常监管,我局立足辖区摘牌公司的基本情况,依托大数据平台,挖掘股东、融资等数据,通过现场走访,实地查看生产经营等情况,并借助主办券商专业力量,探讨摘牌的原因,研提下一步监管建议,以期提升安徽辖区挂牌公司质量,促进辖区新三板市场健康发展。

       1、把握特征,摸清公司情况。辖区68家摘牌公司呈现下列特征:一是67家挂牌公司为基础层且民营企业占九成以上;二是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近八成;三是挂牌存续时间在1年至3年的占九成以上;四是普遍公众化程度不高,所有摘牌公司股东人数均未超200人,风险的外溢性不强,并且近六成摘牌公司挂牌以来未融过资;五是2017年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而言,摘牌公司整体质量较高。

       2、梳理分析,深挖摘牌原因。辖区挂牌公司摘牌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四方面:一是转板上市或兼并收购,有16家公司转板上市,7家公司被收购或正在筹划收购事项,这成为暂时达不到首发上市条件的挂牌公司实现曲线上市或快速发展的新选择;二是融资需求无法满足,近六成摘牌公司挂牌以来未融过资,与当初设想利用新三板挂牌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改善财务结构的目标产生偏差;三是成本收益难以匹配,挂牌后每年需固定支付审计、主办券商的持续督导等费用约为40万至50万,同时挂牌后信息披露要求较高,增加了企业的竞争风险和税务成本;四是被强制摘牌,根据全国股转公司相关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或半年度报告的将被强制摘牌。辖区共有3家公司因此被强制摘牌,分别是商之都(未披露2016年年报)、信力康(未披露2017年半年报)、智慧超洋(未披露2017年年报)。

       3、对开方,提出完善建议。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扩大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重任,然而面对当前公司集中摘牌的困境,本次调研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凸显市场定位,明确新三板与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强化准入及差异化、错位化发展,并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增强新三板的吸引力和成长性;二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推动新三板精细化分层,夯实新三板“正金字塔”的市场结构,在此基础上推出差异化发行、交易、信息披露、资者门槛和监管等制度安排;三是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去大浪淘沙,同时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通过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的搭配实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四是进一步强化行政监管,既要研究出台挂牌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完善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终止挂牌、股份回购等制度,又要加大对欺诈发行、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整饬市场乱象。(来源:安徽证监局会计监管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