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工匠技艺深耕细作精工制造引领创新

发布日期:2017-02-18  浏览次数:8652

两会首提“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此前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你不知道的“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简单、流水线皆是代名词。其实不然,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和精益求精的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造就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和“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工匠们坚守的是对产品精心打造、精细制作的理念和追求,也是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新成果的信念。他们喜欢不断雕琢的产品,改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言而总之,工匠精神就是一份专注、一份坚守,一份传承和一个梦想!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指出,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他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2015年经济形势异常紧张,大小企业纷纷倒闭,其中大部分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产品粗糙,仅靠硬性推销;而社会也等不得工匠的精雕细做。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


精工制造 匠心独运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底线,质量就是和工匠精神联系在一起的。精工制造淬炼十余年,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和认真负责的精益理念。创立伊始,精工人便以匠人精神起步,努力把工作做实、把项目做精、把任务做细,不折不扣地做到以匠人之心铸就良心之作。精工钢构注重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打造各条线工匠精英群,励精图治,奋勇拼搏,赢得行业的一致认可和客户的高度赞誉。团队坚持用心做事、真诚待人,对待每一个项目都全力以赴、坚守承诺,他们深知建筑产品须经过反复的技术磨合与细致谋划,要通过设计、深化、安装等环节的默契结合,因此他们对细节要求颇高,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钢结构建筑是解决钢铁去产能的金钥匙,也是未来绿色建筑的主导方向,利用钢结构创新发展绿色建筑,对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无疑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其中保证产品质量和创新前沿技术是兴企之本、转型之要。目前,一般建筑钢结构常用的低合金钢是Q345CQ390B。随着建筑体的高度和建筑空间跨度的增加,钢板使用的厚度已经达到了120mm,对于50层甚至100多层的建筑,如果仅仅通过增加钢构件厚度来提高强度和刚度,必然增加建筑物自重,引起对基础层的巨大压力,大大增加了焊接母材、焊接材料和人工的成本。随着高强钢冶炼技术的提高、比价减低以及建筑行业焊接工艺水平的提高,精工钢构曾祥文大师焊接工作室团队开始探索研发更为高强钢焊接技艺。为研发新一代高强钢焊接工艺,提升焊接自动化水平,满足“高、大、难、特、新”工程技术需求,焊接工作室团队成员紧密锣鼓开展工艺评定实验。每场测试需经13道工序、过6重关卡,历经半年的46次精密实验,研发出全面适用于高地震设防区、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空间结构和高寒地区特殊结构体系的高强钢材料及焊材,并已成功应用于精工钢构承建的腾讯北京总部大楼钢结构工程、哈尔滨万达滑雪馆工程、秦皇岛金梦海湾23号住宅一期工程、阳光保险金融中心项目、物联网产业孵化器项目和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中心一期工程等超高层、大跨空间地标性建筑。


自国家鸟巢焊接研发技术落地并成功推广后,曾祥文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个个能征善战,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合作共事,彼此相互信任、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起深化焊接技术、力保质量标准的重大责任,有条不紊地开展焊接领域技术研发的新征程。


百炼成钢 精益求精


高强钢焊接性研究涉及面广,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对新一代钢种相配套的焊接材料,开发研究以及对焊接材料的配比,焊接工艺评定工作耗时耗力。焊接技术的高低决定了钢构件产品的内在质量以及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焊接工艺的优劣对钢结构工程质量产生巨大的间接作用。为此,焊接工作室前期组织研究所专家组开展技术研讨会,探讨高强钢获取的途径、焊接特性及在焊接过程中的各个技术关键,明确开展思路及分工。戴为志、何乔生带领的研发组、张建平、曾祥文带领的技术组及陆安洪为主的安装组迅速进入状态,根据既定工艺评定流程,备战高强度实验。


钢结构焊接环环紧扣,紧密相连。首先在高强钢获取环节中难点颇多,尤其是低温、高原地区超高层和大跨空间结构中的工艺评定。为此,工作室每位成员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懈学习,提升思想,充实自己,并不断总结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坚信: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只有停滞不前的思想。考虑到高寒地区钢强焊接难度甚大,我们曾多次与项目施工组和安装团队沟通研究实现焊接条件和难点剖析,并将实验结果第一时间提交给现场制作安装人员。但是往往因地域受限,沟通不畅,我们每个月都要奔赴现场,把最新的实验结果和数据送到项目现场,过程相当艰难。戴总及何总带着我们熬夜加班,等待数据结果,将项目上反馈的数据和记录更新在册,分工调整,继续开展测试。期间,因公司和家里距离较远,戴总两个月没有回家,昼夜跟进实验,实在扛不住就在招待所睡上几个月小时。幸运的是近几年完工交付的超高层建筑,如腾讯北京总部大楼的焊接成果显示,成功保障了工程整体的强韧性,克服了多地区多样天气带来的客观瓶颈。他们以高超的技术、忘我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排除人为的干扰因素,保障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深耕细作 推陈出新


至此,研发组和技术组开始了为期20天的实验测试,共计3次完整性实验。他们发现在传统钢结构的放样、下料、组装、焊接、检查返工直到合格验收的全过程,同一道焊缝和HAZ至少要经过5次不完全相同的热循环。对高强钢性能而言,这5次焊接热循环是致命的。张工、曾工和陆工组织专家组展开了三次专题讨论会,针对焊接的次数和变化提出2套方案,最终均不适用。张工说,我们吃饭的时候大脑都在思考。有一次曾工突然提起,2013年工作室曾顺利实现H型钢全熔透焊缝作业,其中的焊接难点分析成果与高强钢的焊接热循环参数接近。刚说完,他们放下饭碗,赶回工作室,查找原始记录,仔细核对参数与规格,并大胆提出把“不清根”焊接技术援引到高强钢制作中来,紧接着就是4个小时的不间断焊缝。接下来,各组集中实验,加班落实,9次完整性实验结果显示:板厚在40mm以上的高强钢焊接接头,焊缝的一次合格率应为100%。这完全吻合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指标,对深入焊接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管理的有效运行有着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张工感慨到,这是团队精诚合作的汗水结晶,更是团队屡败屡战的辛勤付出,有这样一支“能征善战”的团队并成为其中一员,我非常自豪!


创新技术 引领前沿


为提升焊接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输入和各项成本,研发小组与建筑机器人工程部协作会谈,探索机器人自动焊的参与性与可实现性。机器人对设备、人力、焊接工艺成果的开发与应用有着关键性提升作用,尤其是高强钢焊接中,要保证电弧电压的稳定就要保证焊接热输入的稳定,而机器人自动焊完全可以排除人的因素干扰,最大程度地实现电弧电压的稳定,从而确保高强钢的焊接质量与合格率。目前跨部门合作研发小组成员皆已成型,团队力量实力超群,经验丰富,后期各项技术分析和实验评定接踵而至,实现从设计、研发、制作各项环节的无缝衔接。戴总说,我们团队坚守力求完美、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价值导向和工匠精神,未来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无疑是一场技术革命,必将引领焊接技术的大跨步前进。


焊接是钢结构的核心,焊接团队代表着精工人的传承与精神,他们怀揣着“钢构梦”,一路在前行。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他们强力而为、敬业拼搏;他们奉献青春、呈现精品;他们为朋为友、伯乐情深。精工淬炼十余年,呈现的是坚守住一个行业,埋头苦干、心无旁骛的工匠精神;是捍卫着一个领头军,不负众望、勇往直前的时代标签。过去,精工人共舞科技,传承经典;未来,精工制造巡礼世界,开创新纪元!

 

(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分享到: